苏州宏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400-8815-110 

苏州宏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400-8815-100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咨询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严控环保闸门 环评改革再现亮点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5-27 9:25:35 人气:2126
“我们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在此前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环保部长陈吉宁对外承诺,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早在2015年11月1日,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由环保部公布并开始施行。11月27日,涉及内蒙古、海南、云南、新疆等10省(区)的15个项目的建设单位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评单位被环保部公开点名通报批评,原因是这15个项目环评报告书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未参与环评,环评要求的公众参与成了“走形式”。
众所周知,环评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前置性措施,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一道闸门。如果这道闸门把关不牢,环境保护怎能不沦为纸上谈兵?
根据环保部2016年3月印发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2016年底前,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完全脱钩,其中环保部部属单位全资或参股的8家环评机构,2015年底前率先脱钩,逾期未脱钩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然而,“脱钩”后能否真正解决长期存在的“花钱办证”、“环评造假”、“权力寻租”等问题,业内认为仍有待观察。
每年环评审批或将减半
2015年以来,环保部在环评领域频频“亮剑”,从查处环评师挂靠、清理“红顶中介”到项目环评违规清查,备受诟病的环评制度已处于改革的边缘。
环保部长陈吉宁指出,环评是污染源防控的前置保障,是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环评制度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使环评管理方式更加合理完善,在污染源头预防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环保部称,环评工作上,当前存在边界模糊、承载过多、效率不高等问题,单就管理层面来看,环评前置环节和要件过于庞杂,几乎涵盖或涉及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大部分内容,环评承担了许多不应当也不必要承担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审批环评文件40万个左右,其中报告书约占5%,报告表45%,其余50%为登记表。登记表类项目虽然量大面广,但环境影响轻微,依法本不需要进行环评,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将此类项目由审批改为告知性备案,甚至部分“豁免”,取得了一些经验。
这意味着,环评法修改实施后,环评审批每年可能将会减半。
环评将迎“瘦身”
同时,来自近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公开消息称,承载着过多审批职责的环评已开始了实质性的“瘦身”动作。国家发改委研究起草的《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该意见明确,除重特大项目外,核准申请不需附环评审批文件。
与之相佐的是,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6月19日的“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大讨论上表示,“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环评制度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使环评管理方式更加合理完善。”据公开资料,我国平均每年审批环评文件40万个左右,其中报告书约占5%,报告表约占45%,其余50%为登记表。登记表项目虽然量大面广,但对环境影响轻微,本不需要进行环评。
对此,环保部介绍,目前与环评管理减负相配套的修订环评导则等“技术瘦身”已经启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地下水导则》和《技术评估导则》已基本修订完成,修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环评文件内容将明显优化。舆论认为,环评在“瘦身”的同时,还应该“强身”。环保部有官员表示,在环评审批权限的下放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应建立公平透明机制
而随着“红顶中介”的不断兴起,环评机构也成为监管灰色利益链条中的重灾区,成为环保部门一颗毒瘤。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指出,“红顶中介”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环境,整治“红顶中介”的要害点不在于中介,而在于中介和审批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根源正是在于部门将部分行政权力租借给中介组织,借中介做掩护,实现自身灰色利益。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源头预防建设项目污染和破坏生态最重要的一项环保法律制度,而环评机构编制的环评文件是环评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业界资深人士程立峰指出,下一步随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严格规范从业行为,授予地方环保部门对环评机构更大的监督管理权限,并全面公开环评资质受理、审查、审批信息,以及环评机构相关信息和诚信记录。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指出,除了全面整治和铲除“红顶中介”外,环评审批应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机制。一方面要严格监管,隔绝环保公权力与各色环保中介合作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完成环评机构脱钩改制,深化环评审批改革,简化环评过程中诸多复杂审批手续和程序环节,以透明压缩环评权力寻租空间。

企业资质
回到顶部 留言反馈
 
QQ在线咨询
产品咨询与购买
+86 18662580055
+86 18913550800
客户服务
+86 18913551800
技术支持
+86 18913559006
投诉与建议
+86 15850055055
+86 512-65566077